十月樓市:“限”在進行時
2016年10月17日 10:9 3121次瀏覽 來源: 中國建設報 分類: 建設工程 作者: 童亦弟
10月9日,江蘇銀監(jiān)局發(fā)布通知指出,對于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,居民家庭首次購房和首套房的商業(yè)性個人住房貸款,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%;二套房的商業(yè)性個人住房貸款,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%——至此,這已經是自9月30日北京出臺首個樓市新政后,各地陸續(xù)出臺的第26個收緊政策。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(jiān)嚴躍進認為,各地選擇“十一”長假密集出臺政策,希望政策積極被市場所吸收,不被過度地解讀。因為,如果各地政策出臺的時間點不緊湊,會使得部分未出政策的城市面臨更大的壓力,即防范部分炒房需求從政策收緊城市轉移到政策未收緊城市。同時,后續(xù)一些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、部分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,如長沙、重慶、西安等都會有收緊政策的可能。 重點在于去杠桿 自9月30日至10月10日截稿時,據記者不完全統計,至少有北京、天津、蘇州、鄭州、成都、濟南、無錫、合肥、武漢、南京、南寧、廣州、深圳、佛山、廈門、東莞、珠海、福州、惠州、上海、南昌21個城市發(fā)布了力度不一的樓市調控政策,成都等城市還在短時間內發(fā)布了補充措施。這些城市中,以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為主。 綜合來看,本輪政策集中出臺,基本措施仍然與上一輪調控類似,焦點集中在限購和限貸兩項內容。這些城市基本都涉及重啟限購或擴大限購范圍,其中合肥、南京限購政策比較嚴格,要求本地戶籍在主要區(qū)域不得購買第三套住房,而作為長三角城市,蘇州涉及的行政范圍較大,下轄的吳江區(qū)、昆山市、太倉市因為近鄰上海,也納入了限購范圍。 而限貸方面,各地出臺政策力度普遍強于以往,以北京為代表最為嚴格,其中首套房要求首付不低于35%,二套房不低于50%,購買第二套為非普通住宅則不低于70%,同時還進一步擴大了二套房的認定概念范圍。同時,南京、蘇州、合肥、無錫等城市的限貸政策明顯加強了對非戶籍人口的購房限制,其中南京、蘇州要求有1套房未結清貸款的再購房者首付比例不低于80%,成為目前二套房限貸政策最嚴格的城市。 廈門大學管理學教授戴亦一認為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一輪市場的瘋狂跟高杠桿效應密不可分。因此,多地出臺限購、限貸政策都是從供需兩端去杠桿的主要措施。 業(yè)內分析認為,從各地集中出臺的政策看,主要以一、二線城市為主,而且基本都是前期房價漲幅較高的城市,預計后續(xù)還將有更多城市升級樓市調控政策。 進一步強化因城施策 10月9日,新政后的北京在4個月后再次出讓住宅類土地,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的一塊自住型商品住房國有建設用地吸引了11家房企參與網上報價,其中不乏萬科、碧桂園等龍頭房企。 經過47輪的競爭,最終該宗地塊為博大新元取得,總價21.1億元,折合樓面價達每平方米20824元,而該宗地塊限售價僅為每平方米23000元,且包含全裝修。亞豪機構市場研究部總監(jiān)郭毅認為,從現場的激烈程度來看,雖然有調控壓力在前,但房企對于北京住宅土地的“饑渴”程度仍然較高。 此前,北京市明確要求加大自住房用地供應,且和深圳、廈門一道,同時要求重新執(zhí)行“90/70”政策,加強中小套型供應。從各城市基本市場表現出發(fā),因城施策的執(zhí)行力度和各自特點都更加突出,部分城市從土地供應量或住房供應結構入手,有的則著重保護本地購房需求、打擊投機投資購房。 中國指數研究院分析認為,總體來看,本輪政策有望通過積極抑制非理性需求逐步為市場降溫,但各城市在出臺政策時也考慮到剛需群體的合理置業(yè)需求,因此在相關政策方面都做了針對性區(qū)分,仍能保證一定規(guī)模的剛需置業(yè)需求、有保有壓,維護市場的理性運行。 該院分析人士認為,各個城市因需求差異性將呈現出多樣化反應,如在投資投機比重較為顯著的城市,量價波動將更為明顯。而在資源稀缺供需矛盾長期存在的城市如一線城市,高位向下小幅震蕩在所難免。 CRIC研究中心報告也顯示,本輪調控政策集中出臺后,各城市市場成交分化依然明顯,并出現新的特征。在京、滬成交同比跌4成,廣州成交卻同比增454%。南京等省會城市迅速降溫的同時,南寧等地成交火熱。數據顯示,盡管濟南出臺了相關調控措施,但“十一”期間成交量較2015年、2014年同期大幅上漲322%與980%。 CRIC研究院分析師楊科偉表示,究其原因,是資金外溢至熱點城市促使周邊大幅上漲。例如,在蘇州政策不斷收緊之下,揚州、溫州今年黃金周成交較去年分別上漲157%和320%,而廣東、佛山、東莞集體政策收緊,也導致部分需求外溢至江門、韶關等城市,其中韶關國慶7天共成交8.63萬平方米,較2015年同期上漲157%。 業(yè)內人士對此分析稱,依靠各地強化限購限貸政策,必定會有大量投機投資需求被擠出以至于外溢,但一味擴大行政調控范圍也并非萬能之策。特別是熱點城市周邊,如在環(huán)北京區(qū)域的河北諸縣市,投資性購房比重頗高,下一步政策走向就非常值得玩味。 |
責任編輯:陳鑫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www.qywhyj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