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東地區(qū)南華紀錳礦找礦獲突破
2016年03月05日 9:53 3450次瀏覽 來源: 中國礦業(yè)報 分類: 地質礦業(yè)
記者日前從貴州省地礦局獲悉,由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推薦的“黔東地區(qū)南華紀錳礦成礦系統(tǒng)與深部找礦重大突破”科研成果榮獲2015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。
該項目為銅仁市錳礦整裝勘查暨松桃地區(qū)國家級錳礦整裝勘查項目,由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隊承擔實施。自2008年以來,103隊在實施銅仁市政府與貴州省地礦局創(chuàng)建的“三位一體”地質找礦銅仁模式中,以科技為支撐,經過艱苦的勘查研究,截至2015年年底,累計完成鉆探終孔工作量239000余米,地質找礦取得我國40多年來的重大突破。其中,2013年在松桃新發(fā)現全隱伏的全國最大的道坨超大型錳礦床后,地質找礦不斷取得新突破。2015年,在松桃又新發(fā)現全隱伏的高地、普覺錳礦(整合)、桃子坪3個超大型錳礦床,其中普覺錳礦(整合)超大型錳礦床新提交錳礦資源量1.92億噸,躍居全國首位。至此,亞洲第一錳礦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誕生,貴州省銅仁市松桃地區(qū)的錳礦資源量亦躍居全國第一,跨入世界前列。
項目還取得了地質科研成果的大豐收。以貴州省地礦局總工程師周琦為代表的,由103地質隊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、貴州省地調院等組成的科研團隊,自2000年以來一直堅持開展貴州黔東錳礦富集區(qū)深部大型-超大型錳礦找礦與成礦模式研究,解剖了松桃大塘坡錳礦等典型礦床,發(fā)現了該地區(qū)南華紀錳礦是“羅迪尼亞”超級大陸裂解過程中古天然氣滲漏沉積成礦成因,提出了錳質和天然氣均來自深部等新觀點,并找到一系列關鍵證據,建立了錳礦古天然氣滲漏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。這一科研成果解決了銅仁市松桃地區(qū)錳礦找礦方向與厚覆蓋層及復雜構造條件下深部錳礦找礦的難題,有力地指導了銅仁松桃地區(qū)錳礦整裝勘查,支撐了錳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。
責任編輯:陳鑫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www.qywhyj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