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經濟回暖懸疑 機構年底GDP預期差異大
2009年05月07日 9:25 9607次瀏覽 來源: 沃頓知識在線 分類: 重點新聞
刺激帶動增長
中國政府的586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多數被用于基礎設施建設,該項刺激方案得到了分析師和商界的廣泛表揚:分析師對刺激方案的規(guī)模和及時性表示褒揚,而對于那些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來運輸和發(fā)送其產品的企業(yè)而言,他們對政府在鐵路、公路、港口、機場等基建項目的重點投資表示歡迎。
“與其他國家的應對措施相比,中國政府的應對速度之快令人驚訝,而且投入力度極大,”北京亞洲開發(fā)銀行宏觀經濟與經濟政策首席經濟學家馮幽蘭(Yolanda Fernandez Lommen)說道。“這個救市方案的目標明確:控制GDP下滑和失業(yè)問題。”
不少西方國家因機構的官僚問題和 “等待上馬”項目的匱乏,使得財政刺激方案的注資行動一拖再拖,但是中國政府能夠立馬開始投入資金,這是因為在單一政黨統(tǒng)治下,幾乎不太會出現延誤情況,而且大量基礎設施也早已在建。中國的銀行業(yè)運行也相對健康,因此在出手援救破產銀行方面幾乎沒什么異議,而且在幫助這些銀行方面也沒有浪費太多時間。
經濟刺激方案也獲得了私營企業(yè)的歡迎。“我認為,中國政府是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采取了明智措施的少數政府之一,”巴可公司(Barco)大中國區(qū)董事總經理弗蘭克·克里斯蒂安斯(Frank Christiaens)說道,巴可公司從事的是高科技顯示器的設計、生產與營銷,公司產品被廣泛應用于許多行業(yè)。“我們并不認為援救投資銀行可以解決金融危機,中國政府決定加大在基礎設施和國家建設方面的投資,這具有長期效果。我們認為政府的這筆投資是理智的,而且對我們的企業(yè)是有所幫助的,因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在幫助企業(yè),因為我們也是這些部件的供應商之一。”
中國的重要性
中國的經濟復蘇將受到亞洲其他地區(qū)的熱烈歡迎,因為中國在亞洲地區(qū)的重要性日益增加。“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進口大國,目前,日本在亞洲地區(qū)的地位已經遜于中國,”亞洲開發(fā)銀行的馮幽蘭(Lommen)說道。“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。”
目前,對于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(qū)來說,中國是最大的貿易伙伴,包括日本、韓國、臺灣和香港。“中國占韓國貿易總額的20%以上,占日本貿易總額的20%左右,”彭博士說道,“在東南亞國家的10個成員國協(xié)會(ASEAN)當中,中國占Asean貿易總額的11-12%,因此中國雖然還不是最大的貿易伙伴,但是其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。”
中國還是重要的投資伙伴。“日本、韓國、臺灣及香港都在中國有許多直接投資項目,因此,如果中國經濟運行良好,他們就能從其投資中獲利,”他說道,“此外,中國還開始加大在海外的直接投資,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(qū)。投資流主要是從東南亞進入中國,以及從中國進入Asean經濟體中——整體情況就是如此。因此,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貿易方面,因為中國是數一數二的貿易伙伴,而且還體現在投資方面。”
中國的經濟復蘇對外國在華企業(yè)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,雖然這些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外企。他們的問題多數是外部問題——匯率變動、企業(yè)自身及其客戶缺少銀行貸款,以及出口市場疲軟——他們需要依賴中國來增加銷售額。
例如,瑞典法格赫公司(Fagerhult)主要為企業(yè)、寫字樓、商業(yè)區(qū)和戶外場地生產照明設施,公司15-20%的產品在中國銷售。同許多在中國積極拓展業(yè)務的公司一樣,公司亞太地區(qū)執(zhí)行總監(jiān)邁茨·約翰森(Mats Johansson)對最近的發(fā)展表示看好。“除了匯率之外,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環(huán)境正在趨好…… “物流和所有的基礎設施的發(fā)展對我們都是有利的,因為運費成本降低了。”
巴可公司的克里斯蒂安斯對中國的發(fā)展也持同樣的樂觀態(tài)度:“現在正值金融危機之際,我們發(fā)現中國率先出現市場回暖信號,”他說道。美國是巴可公司產品的最大市場,而中國則是第二大市場。“這是過去七年的發(fā)展成果,”克里斯蒂安斯說道。“七年前,中國只占我們全球總收入的2%不到,如今已經超過了10%,而且還在繼續(xù)增長中。”
除了銷售額之外,中國經濟的健康狀況對出口型企業(yè)也是至關重要的,這是因為供應鏈的問題:中國經濟大幅下滑將會使許多國內供應商倒閉,致使精細的部件供應網發(fā)生斷裂。“我們每天要與50家供應商打交道,我們擔心他們的財務狀況,”約翰森說道。“如果這些供應商破產倒閉的話,將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,因此我們非常擔心供應商群體的財務情況。”
責任編輯:lz
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請登錄中國有色網:www.qywhyj.com了解更多信息。
中國有色網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。
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中國有色金屬報”或 “中國有色網”的文章,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(chuàng)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(fā)布的文章。
如需轉載,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( 郵件:cnmn@cnmn.com.cn 或 電話:010-63971479)聯系,簽署授權協(xié)議,取得轉載授權;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“XXX(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,僅供讀者參考。
若據本文章操作,所有后果讀者自負,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。